三十,觉人生短!

2021/06/25 10:40

到了奔三的年龄,跟我18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

十七八岁的时候,觉得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也不觉得累。早上6点起床,晚上0点睡觉,一天东奔西走,仍然感觉精力充沛。但是到了30岁时,先不说体力上的衰减(大约有10%,但是心理上的疲劳要厉害得多),身体多少有点小毛病了。

常年使用鼠标键盘,手腕有点痛;常年久坐,腰椎的关节有点痛;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十年读书、用电脑手机,视力下降了许多……

所以,一个人30岁以前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一个人在30岁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20岁左右,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适合自己的道路的话,那么20岁~30岁这10年很容易付出甚多、收获甚少、行路曲折。

但是一个人想要比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找到方向,需要超越绝大部分人的见解。这里又引出了一个认知的问题,这个认知不是你自己的认知,而是你整个家庭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如果你的父母或周围的人对这个社会和未来认识比较清晰的话,那么你大概率会比别人早5年、甚至早10年、20年看清未来的方向。这就像一些有远见的父母,从5岁开始培养孩子,孩子到20岁时已经学习了15年,已经远远达到了1万小时的标准,成为某个领域的小专家。

但是,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到20岁的时候都还是非常迷茫。迷茫的结果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十年(20岁~30岁)用来试错,这个成本其实非常高。因为,等到你试错完成发现道路时,人生经历最旺盛的十年已经耗尽、不再复返。如果你的现状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定要秉持终身提高的长线思维,不要觉得30岁、40岁时混不好,这一辈子就混不好了。

当然,一个人的一生有所作为是由很多种原因决定的,只有成功学的骗子才会认为单一因素会决定成功,但是战略也就是方向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跌跌撞撞、撞南墙也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但这是概率游戏,概率是一个我们很难把握的东西。而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或者子女的教育,认知是第一位的。提高自己的认知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还可以尽早的通过耳濡目染,让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更早找到人生方向、以免道路过度曲折。

中国绝大部分人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虽然现在有互联网,似乎大家可以接收到相同的信息,但实则不然。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差异是相对的,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时,这个差异就消失了。这就好比有100个都通过英语4级的人同时面试一家公司时,通过英语4级就不会成为判断录用与否的条件,而英语4级的考试分数则会成为判断条件。

还有一个例子,有人认为互联网在线教育可以让农村和山区的孩子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但事实则不然,互联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适度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但是它不能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这个社会永远要利用人之间的差异来判断谁上好的大学、谁进好的公司。差距可以缩小,也可以消失,但是新的差距还会出现。社会就是如此,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而且要积极不悲观地接受。

三十岁,觉得人生短,所以要好好去利用好下一个十年!人生,真的没有几个十年。

发表回复

Back to top